牛童学是一家聚焦学能成长的AI智习室,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结合教育产品和学习空间,构建一个以学生学习为核心,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路径的课后综合学习服务系统。
牛童学智能学习机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路径,管控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帮助孩子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教育。
牛童学不仅用智能学习工具支持孩子的学习成长,其门店空间同样精心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AI自习室里,一排排标准的小方桌上放着类似平板电脑的AI学习机。每天早上八点,肖丽会准时在这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作为督导老师,她的工作是确保孩子们在接下来的6—8小时内完成机器布置的网课和刷题任务,直到所有的知识点通关。一些孩子会因为受不了这种从早到晚刷题的枯燥而哭闹、崩溃,他们学会偷偷在AI学习机上玩五子棋,肖丽有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让孩子玩的话,他们就会在自习室里哭闹,“还不如让他们玩”。据肖丽观察,这也是孩子们唯一快乐的时刻。
AI自习室内部/受访者供图
自习室小方桌前的孩子
正绞尽脑汁地应付AI
作为江苏某地一家AI自习室的督导老师,肖丽每天要挨个检查学生学习机里的知识点是不是“全绿”。绿色意味着知识点内的题目全部做对,橙色代表有部分错误,红色代表有大量错误,而“全绿”是学生完成任务、能够放学回家的唯一标准。
“在暑假,家长早上八点钟把孩子送过来,十一点半接回去,下午两点半再送过来,晚上六点半再接回去”,肖丽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学生坐在隔好的小桌前,对着学习机看网课、刷题、做测评,从红色刷到绿色才能结束,“完成一个任务给督导老师看一下,然后接着做下一个任务”。
在AI出题的系统面前,把题做对是首要条件。“因为做错了,系统就会让你一直做,经常有孩子到最后没有办法,为了正确率,就会死记硬背。比如,这个选项我选错了,那我就选另一个,这样反复试到正确为止。”肖丽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很少有孩子愿意在电脑前坐着慢慢学的,基本上都是以赶快完成任务、赶快回家为主。”
国内某K12学习软件的资深研发人员吴禾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目前计算机程序评估学生有没有掌握一个知识点主要是依靠做题,但是这种评估并不准确,而且很低效。“学生没做对的时候,需要的是理解知识点而不是继续做题。”
在吴禾看来,只包含了一些网课、题库的学习机并不是真AI,而是“正常的信息化”,是将题目根据知识点打标签,“错了a就推b的传统技术”。而真AI大模型则需要学生主动向AI提问,“这对应试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他们很少提问,所以目前的产品多是依赖于研发人员预设的Prompt(提示词),还是灌输式的”。
当AI变成了老师
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题海战术里,老师变得次要。小齐觉得自习室里AI当老师、自己当销售“这个事儿太滑稽”。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小齐有教学经验,她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即使是一道简单的物理题,想让学生搞懂也要反复地举例子、打比喻,但是系统植入的网课是标准化的,“像是知识点有缺漏的学生就听不懂,而且低年级的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看网课跑神比较严重”。
督导老师需要监测每个学员的学习进度,包括答题时间、正确率,通过按要求填写表格完成“备课”。肖丽向央视网《新闻+》记者展示了“备课”材料——表头是所有学员的名字,其他列表依次是语文、数学、英语,记录各科在机器上的学习进度,“每个孩子都用统一的模板,写完就没了,剩下怎么学跟老师是没有关系的”。
看着绞尽脑汁应付机器出题的学生,自习室的督导老师通常是无奈的。但为什么督导老师不上前指导学生,反而允许孩子东猜西揣、偷偷玩五子棋呢?肖丽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在AI自习室里,督导老师严禁给学生讲题。
对于老师“只督导不授课”这件事,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理由。
AI自习室的老板会在试听课上就告诉家长,“不授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肖丽猜测,“不授课、只提供自习场地是老板为了躲避校外培训的监管”。而面对加盟商,老板又换了一套话术:“不授课就意味着不用依赖个别能力强的老师,也就不会有老师能‘拐走’你的生源。”
随着AI跑步进场,成为督导老师的门槛开始降低。“不需要教师资格证,只要会填写表格就行”,来自山东的督导老师小齐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作为督导老师,能不能卖出学习机更重要。“每个人每个月有卖机器的任务,卖出一台提成400元,拉一个生源奖励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