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童学是一家聚焦学能成长的AI智习室,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结合教育产品和学习空间,构建一个以学生学习为核心,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路径的课后综合学习服务系统。
牛童学智能学习机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路径,管控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帮助孩子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教育。
牛童学不仅用智能学习工具支持孩子的学习成长,其门店空间同样精心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一系列查处后,很多地方都有了调整。
这几天在周边的教培市场走了走,看到没有被查处的大机构还如常接待咨询,周末依旧热闹;有些没有获得学科培训办学许可证的小机构,则在原来门头的机构名字上改成了“某某自习室”或者“智习室”。
看到自习室“繁荣”的现象,我回来问了一下DeepSeek关于自习室注册的统计数据。不问不知道,问了吓一跳。这叫肉眼可见的增长。
它说: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截至2025年,国内现存自习室相关企业总量为8.53万家,2024年,自习室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4.75万家,同比增长106.46%,创近十年新高。
现在教培市场中教培机构无法申请办理学科类培训的办学许可证,持证的机构一“不小心”违规经营而被要求注销许可证,所以合规合法经营的学科培训机构只会越来越少。
我们都知道,即使在“双减”的推动下以及监管加强的情况下,家长的焦虑情绪并没有降低,再结合考试难度增大,大家对教培需求不减反增。
在这样的环境下,稀缺带来的焦虑能够进一步刺激家长做出“迫不得已”的选择:从老师辅导转为机器刷题。
AI自习室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因为自习室的准入门槛低。大多数自习室申请注册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8.49%)等非教育类行业,且多数仅需办理普通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涵盖“托管服务”或“设备销售”,而非教育培训资质。
西安教育局查处的校外培训违规行为中有几例就是AI自习室违规提供线下学科培训服务。部分的AI自习室确实存在着“变相开展学科培训”的现象。挂羊头卖狗肉的自习室终究不能长远。
AI自习室的兴起,得益于这几年的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大模型和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下,部分品牌产品能够做到合理且精准地“应试刷题”。
市场上不乏某些品牌只是打着AI的噱头来收割市场。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到自习室业态概念的产生是厂家为了让积压过剩的学习机去库存想出来的。换句话说,一开始自习室这个概念就是厂家、商家新瓶装旧酒的操作。
现在市面上很多的AI学习系统都是打着“提分”的旗号,这确实也符合应试环境中家长的需求,但是通过机器来实现提分的占比还是少数。能够通过大模型精准推送题目刷题提升的大多数是自觉性不错的学生,而AI学习机是他们的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减少了分析短板知识点和寻找相应题型的时间。而在充斥着浮躁氛围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够自觉自律的学生少之又少。
我曾经待过的AI智习室,十几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只有一个学生提了五分,其他学生几乎没变,还有几个学生出现了应付式刷题的情绪。一旦是应付式刷题,系统对数据的管控就无效了,而且只会让同类型知识点重复刷题的时间周期更长,最终恶性循环。
市场上传统的学科培训机构转型做AI自习室是教培市场转差的表现,或者说是越来越脱离教育的本意,趋于应试目的或者利用教培是进行最后的收割。
我觉得收割的可能性更高:
第一,现在的AI系统产品过于参差,很多产品是不成熟的产品,人工智能还在不断更新,那么AI学习系统怎么敢说自己就是完全成熟的产品;另外,现在的AI自习室的营销目的注重加盟、分裂,而非专注教育。
第二,传统的学科培训基于老师,而AI自习室基于大模型,那么在督学老师的用人标准上会比较混乱,如果用多个且专业的学科老师作为督学老师,成本也会增加,这不是自习室想要的结果。
我认为,越是基于工具的教学行为,老师的角色越重要。老师具有专业性、判断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科学利用工具,而非依赖工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即使AI大模型系统能够收集最全面的考试试题,那最终也只是应试工具,而现在的教育目标已经改变了。
在现在这个AI时代,一个强大的知识容器,已经满足不了未来社会多元发展的需求,现在的教育目标是打造创新型人才,是灵活运用知识点的人,是能够终身成长的人,是在混杂有效信息和噪声环境中有判别能力的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以刷题为主要教学行为的AI学习机跟上述方案尤为冲突。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不会按照人们的知识存量而出考题,需要我们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思维更是异化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沦为考试的附庸。
无论什么因素,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越把专业且善良的老师放在首要位置,才是真心想做好教育的机构。机构在别无选择之下也要另辟蹊径来继续在教培市场留存,那是投资人很有教育情怀,还是家长的钱容易赚,不得而知。
顺应教育改革,把重心回归孩子,把主要教学任务回归学校,把重要教学辅助回归家庭,是教育更长治的方法。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或许是呈现在学校学习阶段,但观察一下家庭环境,孩子大部分问题或许是源于父母。
教培行为,既是社会的功利,也是父母的功利。也因父母的功利,助长了教培的蓬勃发展。
“休学打球”的赵心童,因为有一个好妈妈,在教育上不贪的妈妈。而我们大多数家长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家长,既希望孩子成绩好,又要孩子听话,还要有一技之长。无可厚非,但得不偿失。
所以,教培无论怎么变,终究会有监管部分管控和市场的优胜劣汰优化,只要家长不功利,就可以减少很多的低效付出,也可以减少被各种花里胡哨的市场行为收割。